查看完整版本: 明治天皇和光緒皇帝 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頁: [1] 2 3

潮可汗 發表於 2011-3-10 11:01 AM

明治天皇和光緒皇帝 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紫禁城中被萬眾仰望的神聖天子,此刻百般無奈束手無策,居然只有“臨朝痛哭”的屈辱悲傷。整個中國都陷入沮喪沉默之中。  中日甲午戰爭是光緒與明治性格、精神的一次大展示。明治殺氣騰騰地主持了這場戰爭。1894年7月25日,他果斷下令日軍對停泊在朝鮮豐島附近的清軍北洋艦隊發動海盜似的偷襲。初戰得手後,又先發制人,發布詔書誣陷中國“更派大兵于韓土,要擊我艦于韓海,狂妄已極”,並立即對中國宣戰。為了便于直接指揮,明治迅速把大本營遷往廣島,日軍士氣大振。一直到第二年4月戰爭結束,明治天皇親自督戰長達225天。他時刻關心戰爭的進展,哪怕是他睡著了,也要求下屬在第一時間叫醒他匯報最新的戰況。為了全力指揮戰爭,明治拒絕了讓皇後和女官來軍營服侍他,自己動手生活起居,甚至學會了反剪雙手用毛巾搓後背的沐浴方法。這年明治天皇剛四十二歲,精力充沛,年富力強,他的行為對日本軍隊瘋狂侵略無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894年11月,日軍攻佔旅順,兩萬中國人被屠殺,只有收屍隊的三十六人免遭殺害。歐美報刊報道了日軍令人發指的暴行,《紐約世界報》譴責旅順大屠殺時說:“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而這,又何嘗不是明治本人的真實寫照!  明治天皇之所以野心十足,強悍雄霸,正是因為他是在兇悍的群“狼”簇擁下,喝著“狼奶”長大的。  日本天皇的權力是通過武士集團與幕府的長期鬥爭得到加強的。最終,改革派武士通過武力從幕府手中奪取了權力,並全力擁戴天皇。光緒的身邊只是一群手無寸鐵軟弱無權的書生,而擁有強大後盾的明治天皇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這是他們之間的根本區別之一。  日本的武士類似于中國古代的俠客,但他們不是獨行的遊俠,而是一個獨立的階層。正因為他們既個體又集群的存在,因而漸漸形成了極大的勢力,並長期控制日本的政局。鐮倉幕府時期,日本武士吸取中國宋代儒學與禪宗觀念,形成了“效忠主上,重名輕死,崇尚勇武,廉恥守信”的“武士道精神”。這種“武士道精神”發展成為日本建設制度的思想支柱,更對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永恆久遠的滲透影響。日本武士階層正是以此砥勵天皇,為明治的性格中增加了堅強的鈣質。實,明治天皇的童年遭遇並不比光緒好多少。日本幕府統治末期,將軍和幕府操控一切,被架空的天皇處于虛君地位,權利被剝奪殆盡,境遇淒涼。明治天皇的父親孝明天皇一直仇視對外開放,極力維護落後的德川幕府體制,立場極為保守。當時他已淪落為一個軟弱無能的失勢天皇,和公卿們一樣都窮得可憐,孝明天皇有時興致勃勃想繪畫,卻買不起宣紙;公卿窮得沒有辦法,畫紙扇、做紙花去賣。明治維新元勳、公卿岩倉具視竟在家裏抽頭擺賭(因為公卿家是幕吏不能擅入的)。  1852年初冬,明治出生于京都皇室宮墻外的一間冷清的小屋,其母親中山慶子只是孝明天皇幾十個宮妃之一。當時正逢倒幕派與幕府進行殊死血戰,誰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單力薄的孝明天皇夾在中間左右搖擺,朝秦暮楚,處境艱難,惟求自保。貧苦動蕩的童年使明治天皇天性膽小,1864年倒幕的長州藩士兵與幕府軍激戰時,炮轟宮廷,竟把十二歲的明治嚇昏了過去。朝臣們十分擔心,如果新天皇即位以後再發生類似的事情,“虛弱的君主必定馬上被嚇死”。他們意識到對天皇實施“強健其體魄,野蠻其精神”的武士教育勢在必行。武士出身的西鄉隆盛是著名的“維新三傑”之一,也是明治身邊掌握軍政大權的重要人物。他擔任明治的老師以後,把宮廷變成了演武場,讓他接受軍事化的訓練,凡劍術、馬術、角鬥術,都教給了明治。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到二十歲的時候,年輕氣盛的明治已經由一個文弱書生變成了崇尚武功、爭強好勝的武士。  光緒十七歲親政,明治十六歲親政,同樣是少年登基,勤于學習,本來都應大有作為。然而光緒在慈禧的控制馴化下成長,明治則在武士的擁戴下即位。光緒對慈禧敬之若神,又畏之如虎,明治則崇尚勇武,好勇鬥狠,對身邊的武士師傅佩服有加。光緒長年生活在慈禧的冷酷威壓下,養成懦弱動搖、乖戾任性的矛盾性格,明治則在武士們的精心塑造下成為果敢勇武、具有強烈武士道精神的新型天皇。截然相反的性格,埋下了他們後來同途異運的人生伏筆。光緒與明治,兩人都接受了極其嚴格的宮廷教育。光緒比明治晚生十九年,但光緒的勤奮好學,孜孜不倦,比起明治來,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清代的十位帝王中,光緒的勤學精神可直追其先祖康熙皇帝,而且他們對中、西學都有廣博的興趣和研究,達到了較高的造詣。此前,道光帝直到鴉片戰爭爆發時,還昏聵無知地詢問臣下“英吉利距內地水程,據稱有七萬余裏,其至內地所經過者幾國?該國地方周圍幾許?”不成器的同治皇帝更是荒嘻無度,不學無術,十六歲了還“讀折不成句”。這使同治皇帝的母親慈禧太後大為羞惱。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把自己費盡心機扶立起來的光緒培養成為既有真才實學,又稱心如意的聽話國君,是慈禧反復思考的頭等大事。  光緒六歲上學,慈禧經過慎重考慮,給他選了兩位師傅,一位是內閣學士翁同龢,另一位是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主要教光緒讀書識字、四書五經,夏同善主要教他寫倣格練字。還指派禦前大臣,教光緒學滿語文,蒙古語文和騎射,翁同龢身為兩代帝師,出于傳統士子的道德良心,對光緒在宮中的生活與教育給予了極大的關懷。他不僅在學習上積極開導光緒,而且在身體成長和心理成長上給予光緒極大關愛,可謂“撫之則如慈父,誨之則如良師”。光緒深深地依戀這位師傅,視他為森嚴冷酷的深宮之中惟一的親人和知已。  翁同龢對光緒進行了傳統倫理、帝王之學、經世時文和詩詞典籍多方面的教育,剛開始時幼年光緒極不適應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活,時常嘻戲啼呼,哭鬧不止。漸漸地,出于對慈禧嚴厲叱責監督的懼怕和對老師翁同龢的感恩之心,光緒自覺培養起了勤奮好學的習慣。看書學習成為他尋找精神慰藉的樂園,他開始沉醉其中,陶然忘返。翁同龢記載光緒學習狀況的日記中經常寫道:“讀極佳,一切皆順利”,“讀甚佳,膳前競無片刻之停”,“讀甚發奮,功課雖未照常,亦復八九矣”。每逢宮中節日慶典,慈禧偏愛看戲,而光緒卻對此不感興趣,常常一個人躲到書房讀書、寫字。他對師傅翁同龢說:“鐘鼓雅音,此等皆鄭聲”,“隨從人皆願聽戲,余不願也”。連慈禧也承認:“(皇帝)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

          此外,翁同龢還注意培養光緒的帝王美德,“瀕以民間疾苦,外交之事誘勉載湉”,強調為君治國要有“仁愛”之心。民惟邦本、兢兢求治形成了光緒早期思想的精神源頭。他提出“治世莫若愛民”的主張。光緒十一年,十五歲的光緒在一篇聲情並茂的禦制文中寫道:“(君王)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光緒的仁愛之心可見一斑。在光緒早年寫成的詩文中,有相當多的篇幅是描寫百姓疾苦和農事辛勞的——  當他漫步太液池畔,欣賞清光千裏的明月時,不由自主聯想到“遙憐村舍裏,應有不眠人”,想到“畿輔民食盡”,“菜色多辛苦”;  當他在幽窗翠竹、雲淡風輕的蔭清齋獨坐納涼時,遙想到“知有鋤禾當午者,汗流沾體趁農忙”,並發出“荷鍤攜鋤當日午,小民困苦有誰嘗”的感嘆;  當他在大雪紛飛、寒風凜冽的嚴冬圍坐紅爐時,更是想到宮廷的豪奢與民間的疾苦,在一首叫《圍爐》的詩中寫道:“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惟有深宮裏,金爐獸炭紅”。一個專制帝王,能在自己享受的時刻,想到邊塞苦寒的老百姓,難能可貴。  在日本,擁護明治天皇登基的維新派也特別重視加強對他進行思想文化的哺育。他們先後任命平田鐵胤、加騰弘之、西村茂樹等名流學者為天皇“侍講”,向明治講授中國古典《大學》、《詩經》、《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等。輝煌博大的中國文化對明治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善使中國毛筆,對中國傳統的繪畫和書法都極感興趣,醉心不已。他的居所長期懸掛著中國水墨畫——松、竹、梅“歲寒三友圖”。追根溯源,其來有自。日本人自隋唐以來,就紛紛慕名渡海而來,盡一切可能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無論如何發達,其文化中都滲透著中國文化的烙印和影響,難以超越中國璀璨發達的文明和悠久深厚的歷史。連“明治”這個年號也取自中國古籍《易經》中“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之意。  如此看來,在飽受儒學熏陶的光緒面前,明治天皇充其量只能算是個“小學生”。事實上光緒也確實是個博學多才、聰明向上的好皇帝。甚至連解放後的電影《清宮秘史》還要為不幸的光緒掬一把同情之淚。然而,明治十四歲即位時,年輕的天皇同樣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的國家。那麼身為“學生”輩的明治如何遠遠超越“老師”輩的光緒,帶領日本遠遠跑在了中國前面呢?從中日兩國不同的文化形態,似乎可以找到光緒與明治成長之路的差別。  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日本人是把“外來的東西當飯吃”,積極消化,強壯了自身;而中國卻把“外來的東西當衣穿”,雖然抵禦了一時寒冷,卻無從改變根本體質。從兩國文化的心理傳統來看,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態是“利我即存型”,中國的傳統文化則屬于“非並存型”;從文化的攝取形態來看,日本是“全面攝取型”,中國則是“部分攝取型”。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說:“日本人既是保守的,又是歡迎新東西的。”這種以“無我”為中心型文化的心理傳統,為近代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礎。明治維新主要攝取西方的科學技術,但也未忽視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設,包括歐美的近代思想和文學藝術。這種“全面攝取”方式,是日本文化能夠後來居上,迅速跳出封建囚籠跨入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airbornecabbage 發表於 2011-3-10 02:53 PM

相較之下從小在宮中成長的溫室花朵遜色許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權力被架空吧

a212420 發表於 2011-3-12 08:54 AM

兩個都是希望將國家帶到最好的程度,差別只在掌握的權利的多與少

5017420 發表於 2011-3-12 01:45 PM

主要還是在於權力的掌握
明治天皇手中的權力也是經過一連串的倒幕戰爭才拿到手的
有了權力才進行改革
相較於光緒他手中根本沒什麼權力
連吃飯都是慈禧的剩菜
也沒有人肯替光緒打仗
就連新軍都站在慈禧那邊
怎麼會有搞頭
沒權力還想動既得利益者 會失敗是很正常的
相較之下明治天皇還有薩摩籓長州藩替他撐腰

772233 發表於 2011-3-13 01:57 AM

長相就有差了 = =

光緒白白淨淨的像個美少年

明治就眉粗眼俐滿臉鬍鬚<br><br><br><br><br><div></div>

methane14 發表於 2011-3-13 02:10 AM

字數看多了
就只有看圖
全部光緒的頭都是同一張吧

chineseemperor 發表於 2011-3-13 12:21 PM

五千年的歷史包袱啊~~~豈能十載就棄之?

蘇啦屁 發表於 2011-3-13 01:13 PM

如果當時維新運動有成功 現在中國或許是君權立憲國家  就跟日本 英國一樣

gt9527 發表於 2011-3-13 06:46 PM

光緒看起來真的像是個文弱書生 而明治則像是個將軍

jing_sheng 發表於 2011-3-14 12:58 PM

日本的精神就是學人家好的
光緒有心學
又有 康有為/翁同龢 應該有作為
不過就算沒有慈禧 也很難搞出 明治維新
王安石有皇帝誠邀 司馬光那些守舊派 的人還可以反對他
中國一直都是以強國自居 鄰近的外族/國家都是弱
就算是弱的宋朝 腐敗的明朝 低能晉朝 他們文化水準 都比 別國強
叫中國去放棄一切去學別人很難
是誰把慈禧請出來對付光緒 類似司馬光那些守舊派的清朝大官
商鞅 能成功是應為過是 文化最落伍 只要國王支持他 太久成功
康有為 和王安石一樣 就算沒有慈禧 也是寸步難行...<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b9515169 發表於 2011-3-15 12:05 AM

光緒皇帝那張彩色的真的是他本人嗎??

pk4108 發表於 2011-3-15 08:50 AM

光緒帝如果那時沒慈禧太后的阻撓變法的話
現在中國可能會跟西方一樣進步

pinggo4696020 發表於 2011-3-22 08:39 PM

光緒怎麼好娘喔~ 對方可是鬍渣男耶~

qqkg05 發表於 2011-3-22 10:20 PM

平平都是人,遭遇卻差那麼多

狐狸先生 發表於 2011-3-23 01:25 AM

回復 1# 潮可汗

哇塞!!!!光看相片就遜多了,,,,<br><br><br><br><br><div></div>
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