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 蜀漢政權的集團與派系
頁: [1]

一狐狸一 發表於 2021-7-7 11:11 PM

[三國] 蜀漢政權的集團與派系

本帖最後由 一狐狸一 於 2021-7-7 11:14 PM 編輯

參與東漢末到三國的相關討論,會注意談到蜀漢,有很多人都會將蜀漢人物拆分成"荊州派"與"益州派",去強調"派系"對蜀漢政權的影響。有的人以派系討論蜀漢的人事應用,有的用派系去分析蜀漢的各個事件、甚至有把蜀漢滅亡歸咎到派系互鬥的,個人對這個話題有點想法分享。

※ 派系分類的作用
所謂派系或集團,應是以同樣的政治理想、或同樣的利益訴求,且明顯的組成條件等等構成的群體,在討論東漢末到三國時期,由於地方士族、豪族的重要性,用地域去考量派系、集團是很常見的思考模式。
如果就地域區分的話,確實劉備、乃至蜀漢政權中,荊州人士與益州人士是兩大要點,如同我們談到曹魏都會譙沛集團與穎川集團,談孫吳會講到淮汜集團與江東大族。不過通常區別出派系的目的,除了討論此集團內部的共同性與造成的影響外,以政權角度看待集團,應是用來判斷政權對人才的應用、選擇、信任程度等等,譬如討論曹操前期內部體系對穎川集團的依賴、與兵權上對譙沛集團的信任;或討論孫權從淮汜集團逐漸轉向江東大族等等的主題,而非單純為分類而分類。

回歸蜀漢政權的地域派系,劉備入蜀前期大量依賴荊州人士,權力核心很多是來自荊州、或與荊州相關的人士(譬如旅蜀荊州人),劉備當然也試著拔擢東州士人與很多其他益州本地人,但若以比例視之,要說劉備政權較依賴荊州集團、或優先考量荊州集團並不為過,如果以這部分為出發點討論,那麼區分荊州與益州人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延伸成"劉備肯定優先提拔荊州派"或"劉備為了荊州派利益而綁手綁腳",個人就覺得似乎有點過頭,反而像是看到派系後才回頭去強制解讀事件。

※ 荊州派與益州派互鬥?
要說"派系互鬥"的前提,應該要看到派系間互扯後腿甚至相攻相殺,如董卓內部並州人或涼州人間的互扯後腿、袁紹內部袁譚派與袁尚派的互鬥;就算放寬標準,至少也應該有兩派有政策上的衝突對立或相處間的問題。但我們從蜀漢政營來看,各個時期上荊州人與益州人似乎沒有派系、集團等級的互鬥,就算硬要拿個案舉例(如諸葛亮對彭羕、或李邈對諸葛亮),仍無法延伸到派系之間的不合,也多的是反例(如諸葛亮照樣也會處理廖立、來敏這些荊州出身的人士;李邈的其他兄弟也依然與蜀漢政權相處愉快)。

一般最常提到不合的,最常談到的即是"蜀漢政權優先使用荊州人而使益州人不滿"、與後期"蜀漢政權北伐的造成益州派不滿"。以人才使用來說,如前所述,個人感覺像是"看到派系後才回頭去強制解讀事件",劉備會優先選擇荊州人士,核心也幾乎是荊州人士為主,卻不代表就沒顧及到益州人的利益,除了一開始拔擢幾個關鍵的益州人士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政府與官員都逐漸從荊州人士替換成益州本土人;這點就算到諸葛亮時期也是如此。
講到諸葛亮時期就必須談到北伐問題,人民不願打仗確是事實,我們也不可能真的相信蜀漢對外北伐益州內部仍歡欣鼓舞,這從呂乂傳的"調發諸郡,多不相救"也可看出;但諸葛亮北伐期間並沒聽說有什麼益州有力人士反對、也未見地方人民因此動亂,諸葛亮死後益州從士人到人民也幾乎是緬懷諸葛亮之治,可以想見實際反彈並不大,那就更別提有所謂的派系互鬥。
就算到後期的姜維北伐,我們也看不出有益州人與荊州人間的不合,除了益州人如張嶷、張翼、黃崇等最後仍願意為蜀漢盡忠死節,姜維軍中"拔刀斫石"的將士想必也不可能不包含益州人。
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咸怒,拔刀斫石
另外,很多人用此時譙周在《仇國論》的反戰言論來代表益州本土人的意見,但譙周是反對姜維無限制的北伐而非反對荊州集團,且從廖化、諸葛瞻、董厥等反對姜維來看,也無法把姜維視作諸葛亮的延續與荊州人的代表;另一方面,諸葛亮死時譙周都還趕著服喪,要以譙周所言去論證益州本土反對荊州人、或反對蜀漢之治,似乎也證據不足。
  亮卒於敵庭,(譙)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 蜀漢內部其他分類方法
有些討論會用地域外的方式做派系區分。譬如說談到諸葛亮與李嚴的關係,用"丞相府派"去解釋李嚴的不合作,但姑且不說李嚴最後也算被歸納到丞相體系("署府事"),李嚴自己拔擢的楊洪卻與李嚴不合、自己老鄉陳震也不喜歡他、李嚴之子根本沒被諸葛亮排擠,而彈劾李嚴的上書中不分荊州、益州、旅蜀荊州人士(或被很多人廣義定義的東州人士)全部都有參與,這種情況看來,李嚴真的有辦法稱之為一個派系嗎? 同樣情形個人認為也適用於魏延之死。
亮表(李)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亮以明年當出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 ... 豐官至朱提太守
(李)嚴欲徙郡治舍,(楊)洪固諫不聽,遂辭功曹,請退
孝起(陳震)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李嚴)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在姜維北伐後期,有的人則會以"北伐派"與"反戰派"區分。如果我們把陳祗、姜維視為積極北伐派,後來反對北伐的人稱為反戰派,從陳壽評論姜維"軍旅數出,百姓凋瘁"、譙周的《仇國論》言論、與國內多位人士的不滿(如前所述,不分荊州益州人士都不願姜維持續無限制北伐)來看,這樣的派系應當存在(雖然回過頭說,陳祗死後的姜維應該算孤鳥一隻,要算派系似乎也有點怪,就相信其仍有威望能持續發動戰爭,姑且仍算一派)。
不過姜維無限制北伐造成反戰情緒升起是一回事,不代表另一方的反戰派不願對蜀漢盡忠、不願意配合姜維,如遇戰事,廖化、張翼、董厥等都還是照樣跟著姜維出兵,如前所述很多的反戰人士到最後一刻仍願意為蜀漢奮戰到底。那我們在思考這兩個派系之間是否存在鬥爭、鬥爭的嚴重程度、尤其推論到是否造成蜀漢亡國,似乎仍須畫個問號。

==================

這裡把劉備入蜀之後,劉備政權到之後的蜀漢時期與派系的相關話題都大略談到,其實很多內容(如劉備用人、諸葛亮用人、李嚴問題、姜維北伐等等)都還有更深入討論的空間。主要是想說明有時候派系確實存在,但應該視於討論主題決定分類方法,派系可能是現象、卻不見得是問題(尤其個人認為蜀漢的派系影響應該已算三國最輕微的了),也不應為了強調派系影響而對每一個事件過度解讀。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蝶飛龍 發表於 2021-7-8 07:29 PM

但最早跟隨劉備的元老宿將關羽, 張飛, 趙雲, 諸葛亮等其實沒有一個是荊州人
在蜀漢地位顯赫的麼笠一族也不是荊, 益人士.

強制把蜀漢分為兩個地方集團有點牽強啊.

tangoxtc 發表於 2021-7-10 09:47 PM

蝶飛龍 發表於 2021-7-8 07:29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最早跟隨劉備的元老宿將關羽, 張飛, 趙雲, 諸葛亮等其實沒有一個是荊州人
在蜀漢地位顯赫的麼笠一族也不 ...

諸葛亮視為荊州派系主因在於他南遷已久交際圈都是以荊州士族為主
至於元老成員
元老派系雖然跟著劉備最久地位崇高但當時劉備勢力都不夠大
所以成員人數跟社會地位與威望都不如後來在荊州站穩腳跟後吸納的荊州士族
因此必須充分的與荊州士族合作
入蜀地後由於元老成員大多年歲已大而後代基本上是跟著荊州士族在劉備旗下一同成長的
加上元老派系跟荊州士族合作最久最深
所以元老派系也能夠視為荊州系的一部分不是沒有原因的

別忘了當年屬於世家政治
劉備的元老派系大多不是世家出身
所以後來就算有名了但在世家的眼中不一定會比一個強大世家出身的毛頭小子有價值
因此元老派系在劉備經營荊州的過程中充分與荊州士族合作結合與融入是必然的...<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蝶飛龍 發表於 2021-7-10 11:19 PM

tangoxtc 發表於 2021-7-10 09:47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諸葛亮視為荊州派系主因在於他南遷已久交際圈都是以荊州士族為主
至於元老成員
元老派系雖然跟著劉備最久 ...

但我覺得三國中地緣對政治的影響不算太大.
也不見得有太多因為不同藉貫導致衝突或不和的例子.
鬥爭和不和很大程度都是因為政見不同之類, 和出身地沒太大關係?...<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tangoxtc 發表於 2021-7-11 12:53 AM

蝶飛龍 發表於 2021-7-10 11:19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我覺得三國中地緣對政治的影響不算太大.
也不見得有太多因為不同藉貫導致衝突或不和的例子.
鬥爭和不和 ...

還是有關
畢竟世家政治下要為宗族爭取最大利益
當然是以地緣關係親近的一起聯合
之所以蜀漢在這方面不明顯
原因在於除了益州本土的世家外
跟隨劉備入蜀的荊州派在關羽失荊州後已失根基
因此荊州人士也需要融入益州
所以在政見上爭而不鬥也是避免撕破臉斷了融合的契機

至於魏吳二國
政局基本上已被世家把持
世家之間已形成各有底線的默契
朝堂上的紛爭只要不影響自己世家的利益也是得過且過
甚至出嘴不出力連皇室都沒轍
這種現象在後來的五胡亂華後更為明顯
不管朝堂換誰當家而世家一樣穩固如山...<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蝶飛龍 發表於 2021-7-11 01:46 AM

tangoxtc 發表於 2021-7-11 12:53 A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還是有關
畢竟世家政治下要為宗族爭取最大利益
當然是以地緣關係親近的一起聯合


但不同地方出身的世族也是互相聯姻, 很少看到因為有出身地不同而互相敵視的例子.
像曹魏的穎川及冀州等士族也沒有水火不容的情況.
吳國內部鬥個不易樂乎, 但也不是楊荊交之爭...<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一狐狸一 發表於 2021-7-11 12:49 PM

本帖最後由 一狐狸一 於 2021-7-12 11:18 AM 編輯

蝶飛龍 發表於 2021-7-10 11:19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我覺得三國中地緣對政治的影響不算太大.
也不見得有太多因為不同藉貫導致衝突或不和的例子.
鬥爭和不和 ...
東漢末年的士族、豪族政治,導致各地一定都有有力士族,統治者勢必要有跟在地士族合作、或想辦法讓自己手下融入在地士族,因此我們有時還是會以籍貫看待集團,也會注意到史書在介紹一個人時,常常會優先介紹其出身地。在下也在文中說過,區分派系的用意也不代表不同籍貫間一定要有衝突才有區分的必要(如果有的話某種程度就代表這個外來政權會站不穩),試著用籍貫去整理政權的用人方向、政權內的交友圈、以及可以延伸對一些事件的歸納猜想,都是很有幫助的。
當然還是要注意一點,一來就算集團內也絕對不是鐵板一塊,勢必有比較特殊的例子,這些特例是否足以推翻集團的存在就要多加思考辯證;二來如前所述,以籍貫為主體比較容易用在外來政權初入本地、或政權中央權威控制尚不足時會比較明顯,當一個政權越站越穩,久而久之其底下士族會更傾向根據政策或內部情況區分集團、而非單純根據出身地(譬如到孫權統治後期,與其還用籍貫、不如直接用二宮之爭去分類)。

整理幾個與籍貫相關的例子:
1. 劉焉底下自己帶去的班底東州士,與本土的益州人衝突;到劉璋初執政時期,衝突再度爆發,後來劉璋在東州士幫助下才重新站穩,而劉璋也開始大量起用益州本土人、反而對多個東州人士產生不信任。
所以另一個有趣的觀察點,劉備與劉璋翻臉後,帶路黨與不戰而降的多是東州派相關(法正、孟達、李嚴、費觀、吳懿、龐羲等等),而死忠劉璋的多是益州本土人(張任、黃權、鄭度等等)。

2. 董卓底下並州人與涼州人不合,從討董聯盟時孫堅遇到的胡軫和呂布,就因為呂布(並州人)不服胡軫(涼州人)而扯後退導致大敗,王允(並州人)與呂布的合作很可能也咎因於此。因此後來賈詡建議李傕等涼州人重新聚集董卓舊部的理由,就是利用王允為首的並州人即將把涼州人殺光的謠言("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

3. 賀邵被陸顧兩家笑為"會稽雞",可以得知就算到了孫吳統治後期,就算同為江東,邊拓地區出身的士人仍會被瞧不起,這種邊拓地方出身被其他人瞧不起的情況在其他地區應也很常發生(觀察某些地區出身在中央為官的比例也能發現)。

4. 除了曹操優先與穎川士族合作、孫權擴大與江東士族合作的例子外,袁紹入主冀州也要優先尋求冀州士人的支持、劉表入主荊州也與在地土豪合作。另外以劉表為例,劉表會優先晉用荊州出身的士人,確保在地人的仕途與利益,外地避難到荊州的士人大多只能作為學者、或普通勞力使用,大多很難出仕。

==============

還有很多其他例子,就不再一一舉出,地緣、籍貫會有影響絕對是確實的,類似這種形式觀察東漢末到三國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會有不同的心得。譬如曹丕殺河內名士楊俊,我們會注意到求情的司馬懿、王象、荀緯也都是河內人士、譬如三國演義也有的耿紀、韋晃之亂,我們會注意到參與的主力都是關西士人、譬如魏諷之亂,後續懲處影響的多是南陽/荊州人等等。
當然此篇主要是反對過頭的把所有事件都用籍貫、派系去強行代入,尤其在派系區分、派系鬥爭已經相對輕微的蜀漢,主要還是視乎討論主題來決定是否需要作出這種派系、集團的分類(譬如如果討論劉備入主益州前期與後期的用人方向,用地緣去研究個人認為就頗為合適)。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KingChen1014 發表於 2021-7-13 02:26 PM

諸葛亮執政期間,其實一直有在平衡派系用人,蜀漢相比之下算是很和諧。

5632 發表於 2021-7-17 09:04 PM

諸葛亮北伐其實很號國力,要增稅,年輕人要出戰,蜀地本來就是人口相對較少的區域

tangoxtc 發表於 2021-7-18 09:23 AM

本帖最後由 tangoxtc 於 2021-7-18 09:57 PM 編輯

5632 發表於 2021-7-17 09:04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諸葛亮北伐其實很號國力,要增稅,年輕人要出戰,蜀地本來就是人口相對較少的區域 ...
諸葛亮的北閥不只沒損耗國力
在這期間內蜀漢的國力還在增長
而且蜀漢的賦稅在三國之中是最低的
人口問題也有考慮到
諸葛亮在北閥不利而撤退時
都會將原屬於曹魏的佔領區居民遷徙進蜀中
所以人口反而越打越多
曹魏為了彌補人口真空造成的損失
反要將其他地區的居民移過來
這遠比蜀漢進攻曹魏所花的代價更為巨大

北閥開始損耗國力是在姜維手上發生的
而且姜維也不是一開始就有辦法這樣亂來
是在董允、費禕等蜀漢之相陸續死後才產生的
當時以譙周為代表的一眾官員還要求姜維恢復成諸葛亮時期的北閥成效...<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denison 發表於 2021-7-19 09:34 PM

初期有派系問題不意外 過個10年大家熟了 就沒啥問題啦~{:35:}
頁: [1]